國產離子色譜實驗完畢后,那幾瓶無色或淡黃的廢液常被隨手倒進塑料桶,看似“干凈”,實則富集了高氯酸、強堿、重金屬和有機修飾劑,一旦直接排入下水,會先腐蝕管道,再在污水處理廠“毒倒”活性污泥,最終變成持久性鹽類進入水體。正確做法是把“后處理”當成實驗的最后一步,與樣品前處理同等重要。
一步“減量化”
把抑制器再生液、淋洗液和樣品沖洗液分開收集:高氯酸淋洗液單獨接瓶,可回用于下一批低靈敏度樣品,直接減少60%以上的廢液量;含重金屬的樣品沖洗液用0.45μm濾膜先行過濾,既除去懸浮顆粒,也避免重金屬在后續步驟中吸附損失。
二步“無害化”
對酸性淋洗液,緩慢加入碳酸鈣或氫氧化鎂,控制pH 7–8,使鉛、鎘、汞等形成難溶碳酸鹽或氫氧化物沉淀;隨后投加1‰的TMT(三巰基三嗪鈉)螯合劑,30min內重金屬螯合率>99%,上清液重金屬濃度可降至ppb級。對含氰或含砷的淋洗液,先調pH>11,在通風櫥內滴加次氯酸鈉,氧化30min,(CN)2化物轉化為氰酸鹽,砷則共沉淀為鐵砷渣,最終殘渣按HW29危廢封裝。
三步“脫鹽降COD”
經沉淀后的上清液電導率仍高達20mS cm?¹,需通過電滲析-離子交換組合裝置:先用電滲析將鹽分濃縮10倍,淡水側電導率降至<0.5mS cm?¹,可直接排入污水管;濃縮液再過混合樹脂床,樹脂飽和后用4%鹽酸再生,再生液返回中和池,實現“近0排放”。若實驗室無電滲析,可用“蒸發-冷凝”簡易裝置:800W家用加熱套在75℃減壓蒸發,冷凝水COD<50mg L?¹,蒸發殘渣量<原液體積的1%,符合相關GB豁免標準。
四步“標簽與暫存”
所有廢液瓶必須貼GHS標簽,注明pH、主要陰/陽離子濃度、處理日期;暫存區設二次圍堰,體積≥最大單瓶1.1倍,并放泄漏應急包(碳酸鈣、吸附棉、防酸手套)。每月由具備資質的環保公司統一轉運,保留五聯單三年備查。
最后提醒:千萬別把“看起來干凈”的廢液直接倒入水池,也不要為圖省事把不同廢液混裝。離子色譜廢液鹽分高、成分復雜,一旦混合可能放出二氧化碳、氨氣甚至硫化氫,瞬間噴濺。把廢液處理寫進SOP,培訓新人,把最后一滴廢液也當成“實驗數據”一樣認真對待,才是真正的綠色分析化學。